首页 / 盖雅观点 / 企业文化成PUA手册,阿里“丢掉”了什么?

企业文化成PUA手册,阿里“丢掉”了什么?
盖雅2022 年 8 月 4 日

 点击上方“盖雅学苑”关注公众号

回复“1”领取盖雅学苑精选文章电子书《激活》

 文|柏奕晗
本文共4282
建议先收藏后阅读


阿里企业文化建设,一向引以为傲。

但是最近,一本《阿里人的答案书》却被网友强烈吐槽,比如:

“加入阿里,不承诺你升官发财,但承诺你一定很委屈、冤枉、倒霉、沮丧”

“合理的要求叫作锻炼,不合理的要求叫作磨练”

“男人的胸怀是被冤枉撑大的”等等

看到这些,您有什么感受?

虽然阿里组织文化部门编著此书,本意是希望,大家遇到职业倦怠、工作压力、上升瓶颈等等问题,陷入焦虑迷茫之时,能够找到答案,鼓励前行,但是网友毫不客气,将之斥为“PUA手册”。



文化手册成PUA手册?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老兵,阿里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特意买了一本,想看看书里“PUA值”到底能有多高。

就我的主观感受而言,整体内容还是积极向上的,不过,如果不看详细阐述,有些表述确实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引发争议:

被网友吐槽的,主要是如何应对各种职场问题:比如加班、受到冤枉、工作安排不合理等等。书中观点认为,这些现象肯定都会存在,所以我们自己需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但是年轻读者可不这么认为,觉得公司不去想着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是想通过“洗脑”,来解决遇到这些问题的人。

对比《阿里人的答案书》的前身叫做《阿里土话》后,会发现新版里面,删掉了很多对于管理者的要求,比如:

“管理不是为了方便自己,而是为了方便别人”

“对自己要以身作则,对团队要将心比心,对业务要身先士卒”

“问题出在前三排,根源都在主席台”

……

但是,这些话被删掉之后,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性、全面性也一并被删去了,只剩下对员工的“谆谆教导”和“训诫”。

图源/nytimes

不过,文化建设和落地过程中的类似偏差行为,并不是阿里一家企业在面对。

随着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类似互联网企业的这种高速发展的企业,如果想要让文化能够持续生生不息,不仅要考虑企业业务和战略发展的需要,进行适配。同时,也需要关注企业规模扩大之后,文化稀释的问题,员工是否与文化适配。另外,在文化传递方式上,也需要时刻警惕方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不是能为对象所接受。

针对这三点,我们结合近些年一些互联网企业文化建设的例子,具体来看看应该如何建设文化,且事半功倍、深入人心。

另外,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也顺便整理了那些互联网大厂的编年史,其中包括他们的文化变革,以及业务上的一些重大调整。借此机会也分享给大家。


扫码回复”大厂编年史“领取




内容上:满足业务需要,才能生生不息

企业文化就像人的性格,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业务特性、不同的发展阶段,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性。

例如,阿里是正宗的To B类型产品,需要销售人员去跑去跟,所以既要宣传理想,又要抓好执行,形成了“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的强执行文化;然而,腾讯、头条、百度,是典型的To C类型产品,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去想去试,形成了竞争性的工程师文化。

随着业务发展,企业也会诞生新的文化要求;随着团队规模扩张,原有文化也会遭到稀释,不再满足业务需要。

出于这两个方面原因,我们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只有满足业务需要,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以“字节范儿”的变迁为例:

·2018年:追求极致、务实敢为、开放谦逊、坦诚清晰、始终创业;

·2020年:追求极致、务实敢为、开放谦逊、坦诚清晰、始终创业、多元兼容;
·2022年:始终创业、多元兼容、坦诚清晰、求真务实、敢为极致、共同成长;

2020年,为什么字节跳动提出了“多元兼容”呢?

一方面,是因为在2018年至2019年,字节跳动全球员工增长超过55%,总数超过5万人,截至2019年底,字节跳动在全球共有240个办公室和15个研发中心;另一方面,游戏、教育、搜索、移动办公等等不同板块,同步发展。
因为这些文化冲突、观念冲突、利益冲突,员工感受到了种种困难、遭遇到了许多不可理喻,所以提倡多元兼容,希望大家都能尊重差异,相互理解,减少协作中的矛盾。
这就是随着业务发展,诞生了新的文化要求。
2022年,为什么字节跳动强调了“始终创业”?
因为大公司病开始在字节跳动出现。2020年末,在一次“CEO面对面”中,张一鸣首次在全体员工面前流露出对公司高速增长的担忧:公司发展初期,负责安卓和iOS产品研发的程序员只有两人,却能做出20多个应用,不清楚现在很多项目为什么要那么多人;然而,就在2021年初,字节全球员工达到10万人,仅2020年就新增了4万员工。
员工也有明显感觉,身边同事创业激情消退、行动变得迟缓、不敢表达观点、不敢独立做出决定、团队之间扯皮事情正在变多……大公司病必须要治。

这就是随着团队规模扩张,导致原有文化遭到稀释。

所以,随着业务发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业务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或许这个问题有点空洞,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为了实现“更卓越的”工作目标,员工会对组织中的哪些行为/现象感到不满?他们希望在同事身上看到哪些行为?前者就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后者就是我们需要塑造的。

另外,在重新调整和提炼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一是保证提炼出的文化因子是既符合业务和老板主张的,同时也需要保证这些文化是符合员工行为主张的。

如果与目前企业员工行为主张完全背道而驰,那在落地过程中必会遭遇挑战。

2005年,为了更新文化,阿里开了一场员工大会,三百多人挤在一个小小的会议室里,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把九大价值观浓缩为六个,将“独孤九剑”变成了“六脉神剑”,每位员工都能参与其中、表达想法、进行表决。

奈飞2022年首次更新了企业文化手册时,也采用“共享文档”形式,每位员工,不论职务、司龄、是否持有股份,都能查看这份文档,对拟议更新做出评论,六个月里,数千员工参与了这一过程。




对象上:筛出合适的人,才能产生共鸣

我们都关注到网友口诛笔伐《阿里人的答案书》,甚至为阿里担心,但实际上这对于阿里组织文化部门来说,也许并不重要。因为这本册子,根本不是写给广大网友看的。

因为文化是要传播给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群体的,丑话当先,也是人才筛选的一环。

在《阿里人的答案书》里,争议最大的一句莫过于“加入阿里,不承诺你升官发财,但承诺你一定很委屈、冤枉、倒霉、沮丧”。

这话是马云在一次新人交流上说的。册子也特意做了澄清——不是说来到阿里,每天都会让你受委屈、被冤枉,而是说在这里工作,挑战和压力都非常巨大,新同学必须做好准备;

听到这话之后,谁能接受?谁还愿意留下?那么谁更有可能是阿里想要的“合适的人”。

企业文化不用讨好公众,只要能够引发“部分人”的共鸣就好,这“部分人”就是我们的在职员工、我们的潜在候选人,通过企业文化筛选出志同道合的人,邀请他们加入公司。

图源/CNBC

另外,前文也提到:随着公司规模扩张,企业文化就会遭到稀释。其实并不一定。

问题的关键也在于企业选人环节能否把好文化关。企业文化不能持续引发共鸣,关键根源就在于选错了人。人选错了,文化喊破嗓子,也是对牛弹琴。很多企业面试时非常注重业务能力,只要能力OK,迫不及待希望他能加入公司,对于是否符合企业文化,没有足够重视。

在这方面,阿里“丑话当先”或许还有可鉴之处,而且其在互联网界无独有偶。

  • 谷歌:Googleyness
谷歌的面试经常会安排6个人去面,其中3个人,是做专业能力的测评和判断,另外3个人,几乎和业务几乎,只要是在公司待过比较长时间的谷歌人都可以,他们的任务,就是去闻味道,看候选人身上的气场、特质、言行举止,是不是“似谷歌人一般的”(Googleyness)。
最经典的问题就是,你愿意和面前的这个候选人,一起去旅行吗?如果答案是“否”,那么这位候选人是无法被录用的。

  • 亚马逊:Bar Raiser

亚马逊在招聘中专门设置一个Bar Raiser,既不能由部门经理担任,也不能由招聘主管担任,必须是其他深谙公司特色和文化的人,他们会在最终一轮加入招聘团队,执行终面,从亚马逊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为准则的角度考察应聘者,维护招聘质量。
  • 字节跳动:绝不放宽title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经吐槽,类似“加入后我管多少人的团队,用什么title”的问题经常让他郁闷;HR为了更好招人,建议在title上放宽一些,他也差点同意了,但后来想想,那些在意title的人,更喜欢当“包工头”,管很多人,而不是做一流事。
所以在title上绝不放松,才是正确选择,有助于找到那些“对事情感兴趣、喜欢挑战、关注个人成长”的人,这也是在做人才筛选。

所以,《阿里人的答案书》只要适合阿里,内容就没问题,毕竟事实有真假,观点没对错,符合他们人才筛选的需要即可。

只不过问题是,过去面向内部员工的《阿里土话》现在摇身一变《阿里人的答案书》公开出版,这就弄错了受众,挑战了部分人的价值观。




表达上:方方面面以身作则,才能深入人心

有了正确的内容,找到正确的对象,企业文化应当如何表达,才能将内容与对象链接起来?

通常来说,存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

“有形”的方面,比如愿景阐述、行为准则、宣传标语、文化活动、员工故事等等,能够做出东西,容易让人看到,这也是企业文化工作比较常见的抓手;但是员工看到这些,就像在看《新闻联播》,不是内容编排得不好,而是没有切身的感触。

“无形”的方面,包含很多,比如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工作标准、决策原则、议程设置、时间支配、管理风格、协作模式……方方面面、大事小事,背后都能体现出企业文化。

最最重要的是,在这些事上,员工能够看到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践行企业文化;即使暂时没能看到,也要能够看到正在朝着对的方向做出改变。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张丽俊老师是阿里老人,在文章中曾经提及一个故事:

“当时有一个客户打电话给我,我不知道那个问题怎么回答,我发了一个邮件给Savio,询问这个客户的疑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天中午,我接到了他从英国打过来的电话,深更半夜,他说这个客户的问题应该怎么样去解决。

他是一个CEO,我是一个普通员工,但我是他的内部客户,所以他打越洋电话过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让我真的感受到了‘客户第一’的待遇。”

而且,为了推行新六脉神剑,阿里公司的HR负责人,也会当着全体员工的面,逐条给自己打分,然后每一条都拿出来和大家讨论,而且对自己的打分尺度尤其严格,只有这样,才能服众。

图源/alizila

那么,在“无形”的方面,应该怎么落地呢?我们来看些例子:

  • 在“产品设计”上:阿里做了一个名为“9点电台”的产品,里面记录了2.7亿条来自客户的原声,为了帮助新员工明确“客户第一”原则,所有新人在培训时,都需要随机听几条原声;

  • 在“决策方法”上:在一场三板斧里,曾经诞生过“灵魂三问”:用户是谁?痛点是什么?差异化价值是什么?除非能够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地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否则所有方案都是扯淡。

  • 在“时间支配”上:阿里创始人之一戴珊曾经发现:在工作汇报中,员工为了感谢同事,需要@十几个人,既不能错,更不能漏。于是直接回复“这个时间还不如留给自己、留给客户”。

    ……

总之,企业文化就像一把尺子,不求行为一模一样,但是我们可以用好这把尺子,针对各种观察到的现象,去做衡量、去做判断、去做反馈,久久为功。


柏奕晗

盖雅学苑特约撰稿人 |HR专业工作者

长期从事组织与人才相关工作,

关注集体管理习惯重塑、内部的交易成本降低


盖雅学苑是以公益为发心的人力资源知识输出和交流平台,我们属于盖雅工场。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7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咨询热线 400-629-6868

扫码了解更多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7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

扫码了解更多

上一篇 文章
打造人才飞轮的5个视角
全流程人才管理,业务型HR的职责所在。
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与全省+13+个地市人社局局长莅临盖雅考察指导
劳动力管理,盖雅搞得定。
相关推荐文章

零工经济茶饮业内卷破局,从人力管理入手

人效企业如何真正做到将本增效? 4大案例为你支招

零工经济灵活用工纳税新规出台,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盖雅工场
劳动力管理系统
我们始终关注劳动力管理领域,时刻为您创造劳动力管理价值
体验DEMO演示

产品推荐

智能排班
算法云实现多种优化目标,数据洞察助力企业转型决策,开箱即用
了解详情
实时考勤
数据实时准确,异常自动校验,让复杂考勤变得更简单、更省钱
了解详情
精益工时
精确追踪工时控制劳动力成本,打开工厂绩效的黑盒子,透明可视
了解详情
销售绩效
优化销售队伍的指标和奖金管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推动企业业绩增长
了解详情
劳动力分析
实时可视化劳动力数据看板,多维度交叉数据分析,打破数据孤岛
了解详情
人事薪资
重塑混合劳动力队伍的数字化员工体验,助力敏捷强韧组织
了解详情
SAP SuccessFactors
涵盖核心人事信息、排班考勤薪资、员工自助全流程,全新云端体验
了解详情